桑植角蟾

sangzhiensis   Jiang, Ye et Fei
   

  21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原献文献及正模CIB 200078标本。
正模:体长54.7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29,头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部呈盾状,超出下唇缘;吻棱明显,颊部垂直;鼻孔在吻棱下方,位于吻眼之间;鼓膜清晰,呈椭圆形,距眼较远,其距离等于鼓膜的最长径;舌大,梨形,后端微有缺刻;犁骨棱弱,在内鼻孔内侧呈倒“八”形,末端不膨大,亦无细齿。
前肢适中;指端钝圆,第一、第二指的关节下瘤较明显;内掌突大,卵圆形,外掌突小。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重叠;足长略短于胫长;趾扁平,趾端钝圆;趾侧缘膜不太显著,趾基部略显蹼迹;基部关节下瘤较明显,各趾底面有长肤棱;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
身体背面和体侧满布细小痣粒,头侧和上唇缘无痣粒,颞褶长呈钝角状,后端较粗厚达肩背方;体背面有细的“ ”形肤棱,起自上眼睑在背中央与纵肤棱相连成“Y”形;体侧和肛上方以及股后均有疣粒。胸侧有小白腺,股后有股后腺;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面为棕黄色,有深棕褐色斑纹;自眼间开始有一倒置的棕褐色三角形斑,并镶以浅色边;头后有一个“Y”形斑,其后斑纹不规则;吻部前侧、上唇缘和鼓膜前后部位棕褐色;股、胫背面可见4—5条棕褐色横纹;蹠、蹠背面有褐黑色斑。咽喉部两侧及正中央共有3条镶浅色边的褐黑色纵纹;胸部和腹部浅黄色,胸部及其两侧散布有10多枚大的棕褐色斑,腹后部斑块及股、胫部腹面呈橘红色;跗、蹠部腹面黑色。液浸标本棕黑色,标本浸在水中仍可见到背面深色斑纹。
表129 桑植角蟾成体量度(湖南桑植天平山)
Table 12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egophrys sangzhiensis Jiang, Ye et Fei
(Tianpingshan, Sangzhi, Hunan)
单位:mm
项目 正模(CIB)
200078 项目 正模(CIB)
200078 项目 正模(CIB)
200078
体长SVL 54.7 眼睑宽UEW 3.6 后肢长HLL 104.0
头长HL 19.6 眼径ED 6.5 胫长TL 32.2
头宽HW 18.6 鼓膜TD 4.0 胫宽TW 5.5
吻长SL 7.0 前臂及手长LAHL 25.0 跗足长TFL 42.5
鼻间距INS 6.8 前臂宽LAD 4.2 足长FL 28.7
眼间距IOS 6.6 手长HAL 8.5

第二性征:雄蟾前臂略粗,第一、第二指背面黑婚刺较大,刺群达指的远端关节;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圆形。
蝌蚪:第41期蝌蚪体尾窄长,全长49.0mm,头体长13.8mm,尾长35.2mm,尾长为头体长的255%。头体背面灰棕色,尾肌浅灰色,尾肌和尾鳍均无斑点;口部漏斗状,唇甚宽,约7mm,其上有唇突26排左右。出水孔位于头体左侧中部,游离管短小;肛管细,肛孔小,位于尾基部中央。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与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相近,两者在肛孔上方都有一个向后突出的尾突,但本种体形小,体长54.7mm;上眼睑外缘三角形突起小;体腹面有斑点;犁骨棱弱,末端不膨大,也无犁骨齿;雄性第一、第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大;雄性有声囊及声囊孔。尾突角蟾:体形大,体长81.3mm;上眼睑外缘三角形突起大;体腹面后部无斑点;犁骨棱显著,末端略粗具细齿一团;雄性第一、第二指背面婚刺相对细密;雄性无声囊和声囊孔。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蟾栖息在海拔1300m左右的山区流溪边,2000年8月9日该雄蟾在流溪边的小石块上发出“jià、jià、jià…”的连续鸣声,其栖息处附近有草丛。在发现成体的附近水域内捕获蝌蚪。

国内分布